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欺凌和攻击性行为
儿童可能经常参与欺凌他人,包括身体上的攻击、威胁或恐吓行为。这类行为可能对同龄人、动物甚至家人造成伤害。
2.撒谎和操控倾向
经常性地说谎以逃避责任或达到目的,并且有明显操控他人的倾向。
3.违反规则和反抗权威
明显不服从学校、家庭或法律等权威机构规定,例如擅自离家、逃学、破坏他人财物等。
4.残忍对待动物或他人
对动物施加虐待,对人表现出冷酷、不计后果的暴力行为,甚至以此为乐。
5.缺乏悔意或内疚感
对自己所做的不良行为完全没有愧疚心理,也不会因给他人带来的痛苦而感到抱歉。
6.冲动和难以控制情绪
常常表现出极度的冲动行为,例如突然打人、随意发脾气,即使在非威胁情境下也难以控制情绪。
7.低风险感知能力
经常进行危险活动,不顾及可能对自己或他人带来的后果,例如故意破坏公物或挑战危险行为。
8.学业或社会功能受损
往往难以与同龄人正常交往,容易陷入孤立或者欺负与被欺负的循环,同时在学校表现差,不愿完成任务。
9.早期吸烟、饮酒或使用毒品
在未成年阶段开始接触烟草、酒精或其他毒品,表明自控力和道德意识较弱。
10.缺乏稳定的人际关系
很难维持长久的友谊,表现出冷漠、不信任甚至欺骗性的态度。
这些行为若长期存在且严重影响到学习、生活及社会功能,应引起足够重视。家长和教育者需尽早干预,通过心理咨询、行为治疗等手段帮助其调整行为模式,从而避免成年后发展成更严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