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心理因素
压力: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会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导致情绪波动。工作、学习或家庭矛盾可能是诱因。
情感事件:近期是否经历了失落、失败、分离等负面刺激,这些事件容易引发情绪问题。
心理疾病: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常表现为情绪波动、易哭和烦躁。
2.生理因素
内分泌变化:如女性在月经期前后、妊娠期或更年期时,荷尔蒙水平波动可能使情绪不稳定。
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或持续缺乏睡眠会增加大脑疲劳,引起情绪紊乱。
营养失衡:缺乏维生素D、B族维生素、镁等营养物质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运作。
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或其他慢性疾病可导致情绪问题。
3.环境和社会因素
孤独:长期缺少亲密的人际关系或支持系统容易导致情绪低落。
气候变化:一些人在季节交替时会出现情绪波动,例如冬季抑郁症。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引发情绪异常。
4.生活习惯
缺乏运动:运动能促进内啡肽分泌,有助于改善心情,缺乏运动则可能使情绪变差。
过于依赖电子设备:持续长时间使用手机、电脑可能加重精神负担,降低幸福感。
如果这些情绪持续存在,建议尽早寻求专业帮助,通过心理咨询或医学检查明确原因并采取干预措施。当情绪波动明显扰乱日常生活时,不应忽视潜在的心理或生理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