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正祥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神经外科
1.定义:急性脑梗死,也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供血动脉阻塞或狭窄,导致脑部某区域血流减少或中断,引起脑细胞损伤或死亡。常见原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血栓以及心源性栓塞。
2.发病机制:急性脑梗死发生时,血液无法到达脑部特定区域,导致该区域神经细胞因缺氧而受损。此类损伤可在短时间内造成不可逆转的脑功能丧失。
3.治疗方法:
溶栓治疗:若在发病后4.5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药物治疗(如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能会显著改善预后。
机械取栓术:对于大面积梗死或溶栓效果不佳的患者,手术取出血栓可以提高生存率和恢复情况。
辅助治疗:包括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胆固醇)、康复训练等。
4.恢复潜力: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对恢复至关重要。部分患者可在积极治疗和康复下改善症状甚至恢复正常,但仍有可能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对于急性脑梗死,早期识别并快速就医是提高治愈概率的关键因素。即便进行了有效治疗,仍需持续监测和管理风险因素以降低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