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伟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眼科
1.随着年龄增长,长时间的近距离用眼行为增加。现代社会中,电子屏幕的广泛使用导致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更多地注视近处物体,加重了眼睛的调节负担。眼睛为了适应这种状态,可能出现轴性近视,即眼球的前后轴长度拉长。
2.老年群体可能因其他屈光不正问题被错误统计为“近视”。例如,白内障是老年人常见的眼病,其早期可能使晶状体变得更凸,造成暂时性的近视状态,这种现象称为“假性近视”。
3.长期暴露于紫外线或其他环境刺激可能导致角膜和晶状体的光学特性改变,使得视力发生异常。这些变化可能会影响眼睛屈光状态,使得原本没有近视的人逐渐表现出近视症状。
4.年龄的增长往往伴随着身体代谢水平下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影响也可能波及眼睛。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可能导致晶状体含水量改变,从而引发屈光度数的暂时性变化。
5.遗传倾向也是一部分原因。如果家族中存在高度近视的遗传史,随着年龄增长,近视程度可能进一步加深。另外,一些与年龄相关的基因突变可能弱化视网膜、巩膜等眼部组织的功能,使近视风险升高。
应注意保护眼睛健康,避免长时间持续近距离用眼,坚持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如发现视力明显变化,应及时就医排查潜在疾病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