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副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中医科
1.中药:
薏苡仁:有助于利水渗湿,适用于湿热下注、脾虚湿盛等症状。
茯苓:可以健脾祛湿,有效缓解脾虚湿困、痰饮等问题。
白术:具有健脾祛湿、益气固表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脾虚夹湿。
苍术:用于燥湿健脾,主要针对湿阻中焦所致的脘腹胀满、食欲不振。
砂仁:具有化湿行气、温脾止泻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寒引起的湿滞。
2.西药:
氢氯噻嗪:一种利尿剂,通过促进尿液生成来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
呋塞米:强效利尿剂,常用于治疗水肿和心力衰竭引起的湿气过重。
螺内酯:保钾利尿剂,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因湿气引起的高血压和水肿。
在选择药物时,应遵循医嘱,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具体情况来决定。避免自行用药,以免导致不必要的副作用和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