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1.病理机制:
肛周脓肿通常是由于肛腺受到细菌感染而引发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常见致病菌包括大肠杆菌、链球菌等。
感染后,肛腺周围组织会逐渐形成脓肿,导致局部红肿热痛。
2.临床表现:
初始症状为肛门周围的局部疼痛,尤其在排便时加重。
随着脓肿的增大,可出现持续性钝痛,甚至影响走路和坐立。
一般还伴有红肿、发热、触摸到硬结或疙瘩,严重时会感到全身不适,甚至发热。
3.诊断方法:
体检: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观察局部红肿、硬结的情况。
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可进行超声、CT等检查,明确脓肿的范围和位置。
4.治疗方式:
保守治疗:早期小脓肿可通过抗生素治疗,结合坐浴和局部热敷。
手术治疗:成熟脓肿需要及时切开引流,以清除积聚的脓液,防止感染扩散。
5.预防措施:
均衡饮食,多摄入纤维素,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
注意肛门卫生,勤换内裤,避免长期久坐。
定期体检,发现异常应尽早就医,避免病情发展。
如果出现肛门旁边长疙瘩且疼痛的症状,应尽早就医,避免自行处理,以免延误治疗时间和增加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