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宝玉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神经内科
1.发病机制:
血栓:血管内形成的血块阻塞了脑部供血,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
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上形成的脂质斑块逐渐增大,导致血管狭窄或完全堵塞,影响血液流动。
2.临床表现:
突发性偏瘫:常见于一侧肢体无力或无法活动。
言语障碍:语言表达困难或理解困难。
视力改变:可能出现单眼或双眼视力突然减退。
头晕和失衡:感觉头晕目眩或行走不稳。
短暂性意识丧失:少数患者可能发生短时间的意识丧失。
3.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CT或MRI扫描可帮助确定脑梗死的部位和范围。
血管成像:如CT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造影,可评估血管狭窄或闭塞情况。
实验室检查:血糖、血脂和凝血功能等指标有助于评估风险因素。
4.治疗方案:
急性期治疗:静脉溶栓药物(如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用于早期血栓溶解。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用于预防再次发生。
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管理。
5.预防措施:
健康饮食:低盐、低脂、高纤维饮食有助于减少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定期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是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
定期体检: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脑梗死具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早期识别和干预至关重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有助于减少脑梗死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