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建海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营养科
1.结构改变:
变性过程使蛋白质丧失其天然构象,这意味着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或四级结构被破坏。通常情况下,天然状态的蛋白质具有特定的三维结构,这一结构是其生物功能的重要保障。
二级结构(如α螺旋和β折叠)也可能受到影响,但一级结构,即氨基酸序列,一般不会改变。
2.功能丧失:
蛋白质的功能依赖于其特定的三维结构。一旦这一结构被破坏,蛋白质就难以与其作用对象(如底物、配体)进行特异性的结合,从而导致功能的缺失或显著降低。
例如,酶类蛋白质在变性后将无法催化特定的生化反应。
3.溶解性变化:
许多蛋白质在变性后溶解性会发生变化,可能从可溶性变为不溶性。这是因为蛋白质表面的极性和疏水性区域重新分布,导致沉淀或聚集现象。
4.生物活性改变:
变性不仅影响蛋白质的催化活性,还可能影响其他生物学功能,如抗体的抗原结合能力、细胞受体的信号传导能力等。
5.热力学稳定性降低:
变性往往伴随着蛋白质热力学稳定性的降低,其对外界环境变化(如温度、pH值、化学试剂)的敏感性增强。
变性有时是不可逆的,蛋白质一旦变性就难以恢复到其原有的功能状态。在实验和临床应用中,对蛋白质的处理需谨慎,以防止其变性并导致功能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