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消化过程:食物经过胃和小肠的消化后,未被吸收的残渣进入结肠。在结肠内,这些残渣逐渐形成粪便,同时结肠通过蠕动运动推进其向前移动。结肠吸收水分,使粪便变得更加成型。
2.结肠蠕动与推动:结肠内的蠕动波会周期性地将粪便推向直肠,这一过程平均每天发生3到4次。特别是在进食后,由胃结肠反射引发的大规模蠕动会更为明显。
3.直肠感受与储存:当粪便进入直肠时,直肠壁上的神经感受器被刺激,从而产生便意。这一阶段可能持续数小时,因为直肠具有一定的储存能力,可以容纳一段时间的粪便。
4.肛门括约肌控制:肛门由内外两层括约肌组成,内括约肌为不随意肌,外括约肌为随意肌。在非排便状态下,两者保持收缩,维持控便功能。当便意出现时,人可以通过放松外括约肌来启动排便过程。
5.排便反射:排便需要复杂的神经反射配合,通过迷走神经与骨盆神经的协同作用,促进直肠肌肉的收缩和肛门括约肌的放松。直肠的压力升高以及腹部肌肉的收缩共同推动粪便排出体外。
上述过程中,任何环节的异常都可能导致排便功能障碍,如便秘或失禁。为了维持正常的排便功能,建议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和良好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