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璞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血管内科
1.病因:
病毒感染是最常见的诱因,占到70-90%的病例,常见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和肠道病毒等。
细菌、真菌和寄生虫感染也可引起心肌炎,但较为罕见。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血管炎,也可能导致心肌炎。
毒素暴露、药物反应和某些癌症治疗手段(如化疗)也可能是诱因。
2.临床表现:
最初的症状往往类似于感冒,包括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
随着病情加重,可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会迅速发展为严重的心力衰竭,表现为呼吸急促、下肢浮肿和疲劳无力。
更加危急的情况下,可能出现心源性休克,伴随低血压、冷汗和意识模糊等表现。
3.诊断手段:
心电图检查常用于发现心肌损伤和异常心律。
血液检测可以测量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和B型利钠肽。
超声心动图能够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磁共振成像提供心肌炎症和纤维化的信息,是较为准确的诊断工具。
有时需要进行心内膜心肌活检以确诊病因。
4.治疗方法:
急性期通常需要住院治疗,密切监测病情。
针对病因进行抗病毒、抗菌或免疫抑制治疗。
使用心脏支持药物,如利尿剂、ACE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以缓解心力衰竭症状。
在严重情况下,可能需要机械辅助装置如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或甚至心脏移植。
急性重症心肌炎是一种需要高警惕性的疾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避免剧烈运动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心肌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