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胸外科
1.定义和成因
磨玻璃结节,是指在CT影像上表现为密度低于实性结节但高于正常肺组织的一种影像特征。其边界较模糊,看起来像被薄雾覆盖,故名“磨玻璃”。
可能的成因包括炎症、感染、出血、间质性肺疾病、早期肺癌等。
2.具体特征与风险评估
大小:磨玻璃结节的直径通常在5毫米至30毫米之间。较小的结节(<5毫米)往往与良性病变相关,而较大的结节(>10毫米)需要高度警惕恶性可能。
边缘:不规则或毛刺状边缘的结节可能更具恶性潜力,相比之下,光滑边缘的结节相对风险较低。
生长速度:如果结节在随访过程中显著增大,尤其是直径增加超过2毫米,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措施可能是必要的。
3.诊断和管理
初次发现:对于初次发现的磨玻璃结节,医生通常会建议定期随访CT检查,以监测其变化。
超过6毫米的结节:一般情况下,每3-6个月进行一次影像随访。如果结节稳定,则可以逐渐延长随访间隔。
超过10毫米且有恶性倾向:需要进一步的诊断性检查,如PET-CT、活检,甚至手术切除以明确病理性质。
4.预后与治疗
良性结节:多数磨玻璃结节可能是良性病变,通过抗炎或抗感染治疗可以缓解。
恶性结节:早期肺癌患者,如果及时通过手术或放化疗处理,五年生存率可明显提高。
磨玻璃结节并不等同于癌症,但需要密切关注和规范随访。一旦发现任何变化,应立即就医以明确诊断和采取适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