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生机制是什么

2025-03-14
ⓘ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唐春平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病情分析: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又称为肺心病,是由于肺部疾病引起的慢性低氧血症和肺动脉高压,导致右心室肥厚和扩大的一种心脏病。其发生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慢性低氧血症:由于长期的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病或支气管扩张等,导致肺泡通气与血流失衡,从而引发慢性低氧血症。这种低氧状态促使肺小动脉收缩,引起肺动脉高压。

2.肺血管重塑:长期的肺动脉高压会导致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增殖,进一步加重血管阻力。这一过程被称为肺血管重塑,也是肺源性心脏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3.右心室压力负荷增加:由于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必须增强收缩力以推动血液通过狭窄的肺血管,导致右心室压力负荷增加。右心室逐渐产生代偿性肥厚,以适应这种长期存在的压力负荷。

4.心肌结构变化:随着时间推移,右心室肥厚可发展为心肌纤维化和心室扩张。而心肌纤维化则影响了心脏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功能,最终导致心力衰竭。

5.酸碱平衡紊乱:慢性低氧血症可能导致代谢性酸中毒,这种状态会对心肌细胞产生直接的损伤作用,加速心功能的衰退。

通过理解这些机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管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这种疾病强调早期诊断和干预,以减缓病程进展并改善生活质量。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