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冬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结直肠外科
1.温度变化:一些栓剂在生产或储存过程中,如果温度不稳定,可能导致其中的成分发生物理性变化,从而形成结晶。特别是在高温和低温交替的环境下,这种情况更为常见。
2.成分特点:许多栓剂含有油脂类基质,如可可脂或其他半合成甘油酯,这些物质在温度波动时容易析出固体结晶。例如,可可脂在20℃左右会重新结晶。
3.湿度影响:空气中的湿度如果过高,也可能促使某些水溶性成分从栓剂中析出,形成结晶。这对水敏感性的成分尤为重要。
4.长期存放:栓剂如果长时间没有使用,尤其在不适宜的环境中存放,内部成分可能发生降解或重组,导致结晶的产生。
5.化学反应:某些活性成分可能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不溶于基质的新化合物,这也可能表现为白色结晶。
虽然这些白色结晶一般不会影响栓剂的疗效,但建议在出现这种情况时检查产品的有效期和储存条件,如有疑虑可咨询专业人士。在使用药物前,应确保其外观和气味正常,以避免潜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