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副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中医科
1.肠道相关疾病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特征为腹痛与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或腹泻)交替出现,可在排便后症状暂时缓解。部分患者可能伴随虚弱、乏力感。
便秘或结肠过度扩张:长时间便秘可能导致粪便堆积,增加直肠压力,引起腹痛,并在排便过程中因迷走神经过度活跃而导致血压短暂下降,出现虚脱感。
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可引发剧烈腹痛和全身症状,这些可能在排便时加重。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盆腔炎症:女性盆腔感染会引起下腹部剧烈疼痛,症状可能在排便时被误认为是消化道问题。
膀胱或尿路感染:严重感染可能刺激周围组织,导致腹痛,同时伴有排尿困难、尿急或灼热感。
卵巢囊肿破裂或扭转:女性若出现突发性下腹部剧痛且同时有虚弱感,需考虑妇科急症。
3.迷走神经敏感性增强
排便时迷走神经被过度刺激可能导致心率减慢及血压下降,从而产生头晕、虚脱等不适感。这种情况常见于便秘者或高强度用力排便者。
4.其他因素
心理因素:焦虑或应激状态可能诱发植物神经失调,表现为腹痛、出汗、头晕等,尤其容易发生在功能性肠胃紊乱人群中。
血糖波动:低血糖时可能伴随疲惫、虚弱,尤其是在排便这种体力消耗活动后更加明显。
若上述症状频繁出现,应及时前往医院进行检查,如腹部超声、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等,以明确诊断并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