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生物钟调节作用
人体的睡眠受生物钟控制,主要由大脑的下丘脑视交叉上核调节。其通过分泌褪黑激素来促进睡意的产生,这一过程通常在傍晚开始增强,并在适合个人睡眠习惯的时间达到高峰。如果人为地提前入睡,但此时褪黑激素分泌不足,大脑仍处于清醒模式,初始睡眠状态会受到干扰,可能导致浅睡或难以快速入睡。
2.深度睡眠周期变化
睡眠可分为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两个阶段,其中深度睡眠是恢复体力和精力的重要部分。深度睡眠的比例通常集中在入睡后的前半夜。如果过早入睡,但未到最佳睡眠启动时点,深度睡眠比例可能被压缩,反而容易感到疲惫和困倦。
3.觉醒驱动力减弱
清醒时长直接影响睡眠压力。清醒时间越长,体内腺苷等代谢物积累越多,从而提升睡眠驱动力。如果白天活动量较小或晚间提前入睡,清醒时间缩短,睡眠驱动力降低,即便睡够了时间也可能因为深睡眠不足而感到持续困倦。
4.心理因素及暗示效应
主观上的“强迫性”入睡行为可能增加焦虑,从而影响睡眠质量。人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进入浅睡眠状态,而不是深度休息。过早入睡可能让人对次日的疲惫进行自我暗示,加剧困倦感的主观体验。
尽量遵循自然生物钟规律,养成固定的睡眠时间,同时保证夜间环境安静舒适,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避免过早或过晚入睡导致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