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镇静催眠药的主要种类:
苯二氮卓类药物:例如地西泮、劳拉西泮,常用于短期治疗失眠和缓解焦虑。
巴比妥类药物:如苯巴比妥,现已较少使用,但仍用于部分抗癫痫治疗。
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如佐匹克隆、唑吡坦,这类药物在催眠效果和安全性方面优于传统的苯二氮卓类药物。
抗组胺药:某些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扑尔敏)具有镇静作用,有时用于轻度失眠。
中枢性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如雷美尔通,能够调节生物节律以帮助睡眠。
2.药理作用机制:
镇静催眠药多通过增强大脑中γ-氨基丁酸的功能来实现效果。γ-氨基丁酸是人体内的一种重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其功能是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导致镇静、抗焦虑及催眠效果。
3.临床应用范围:
失眠症:促进入睡、延长睡眠时间或减少夜间醒来的次数。
焦虑症:缓解由应激或心理负担引起的焦虑状态。
癫痫:部分药物可用作抗癫痫辅助治疗。
麻醉前用药:某些镇静催眠药用于手术前使患者放松。
4.副作用与注意事项:
常见副作用包括头晕、乏力、注意力下降等。
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耐药性和依赖性,突然停药可能出现戒断症状,包括焦虑、失眠、严重者甚至癫痫发作。
某些药物(如巴比妥类)可能导致呼吸抑制,因此必须严格遵医嘱使用。
镇静催眠药在临床上的使用需要权衡利弊,既要满足治疗需求,又要避免潜在的耐药性或成瘾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