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了解原因:冲动性自伤行为通常与情绪调节困难有关,可能涉及压力过大、童年创伤、抑郁症或边缘型人格障碍等心理因素。研究数据显示,约有4%的普通人群曾经发生过非致命性自残行为,而在特定心理障碍患者中,这一比例可高达20%-40%。
2.情绪识别:学会识别并命名自己的情绪,例如愤怒、无助、焦虑等。科学研究表明,准确表达情绪有助于降低其强度。可以通过写日记或与可信赖的人沟通来练习情绪识别。
3.健康替代行为:当感到生气时,可尝试用其他方式释放情绪,如撕纸张、握紧拳头或快速跑步。有研究显示,身体活动能够显著降低负面情绪的强度,因为运动会刺激内啡肽的分泌,产生积极的心理作用。
4.深呼吸和放松技术:深呼吸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放松方法。具体做法包括吸气4秒,屏气7秒,缓慢呼气8秒,并重复至少5次。这种技术能够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从而减缓因愤怒引发的生理反应。
5.寻求专业帮助:如果自残冲动频繁且难以控制,应及时咨询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学习识别和改变冲动性行为模式。而对于严重者,药物治疗(如抗抑郁药或情绪稳定剂)可能是必要的干预手段。
6.建立长期支持系统:与家人、朋友或社区中的支持组织保持联系,能够为情绪管理提供额外的保障。社会支持网络的增强与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呈正相关。
通过以上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减少愤怒导致的自残冲动风险,逐渐恢复情绪平衡和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