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良元副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神经外科
1.病因:
脑水肿通常是由颅内高压、感染、创伤、中毒或代谢紊乱等引起。其特点是脑组织内液体增加,导致脑体积增大。
脑缺血则主要是由于动脉狭窄、血栓形成或心源性栓塞等因素,导致脑血流减少或中断,引发脑细胞供氧不足。
2.临床表现:
脑水肿常伴有头痛、恶心、呕吐、意识模糊和癫痫发作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出现昏迷和呼吸不全。
脑缺血的症状取决于缺血部位,可表现为突然的单侧肢体无力、语言障碍、视力丧失或知觉改变。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能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
3.影像学检查:
在影像学上,脑水肿可通过CT或MRI显示为脑组织密度降低、脑沟变浅、脑室受压或中线结构移位。
脑缺血在急性期的CT扫描可能表现正常,而MRI特别是弥散加权成像可以更早显示异常,呈现局部脑组织信号变化。
4.治疗方法:
脑水肿的治疗主要包括降颅内压药物、利尿剂以及必要时进行外科干预。
脑缺血的治疗则以改善脑供血和防止进一步损害为主,包括溶栓治疗、抗凝药物和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了解脑水肿和脑缺血的区别对于指导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及时诊断和处理这两种情况将有助于减少潜在的神经系统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