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逐步调整睡眠时间:每天提前或推迟15-30分钟入睡和起床的时间,不要一次性改动太多,以使身体逐渐适应新的生物钟。如果目标是早睡早起,可以逐步将入睡时间提早,并保证每天起床时间固定。
2.保持规律作息:即使在周末也尽量维持与平日相同的睡觉和起床时间。这样有助于巩固生物钟的稳定,避免形成“社会时差”,减少周一上班或上学的疲劳感。
3.控制白天小睡:如果午间需要小睡,建议不超过20-30分钟,且不要过晚(最好在下午3点之前)。过长或过晚的小睡可能会干扰夜间睡眠。
4.调节光线暴露:利用自然光或人工光线调节生物钟。在晨间尽量接触明亮的光线,例如到户外散步,帮助身体清醒。在晚上则减少强光暴露,尤其是电子屏幕蓝光,可佩戴防蓝光眼镜或使用夜间模式。
5.养成舒适的睡前习惯:在睡前1小时内做一些放松活动,如阅读、冥想或听轻音乐,避免剧烈运动、工作或观看刺激性内容。同时确保卧室环境安静、黑暗、温度适宜,有助于促进深度睡眠。
6.注意饮食和咖啡因摄入:避免在下午和傍晚摄入咖啡因、尼古丁等刺激性物质,以免影响入睡。晚餐不宜过饱,也不宜空腹,应以清淡为主,避免辛辣油腻的食物。
7.坚持规律锻炼:每天进行适量的身体活动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但应避免在睡前2-3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导致神经兴奋影响入睡。
通过以上方法逐步调整作息,可以有效改善睡眠周期,提高日常精神状态和身体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