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生理原因的调节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褪黑素分泌会减少,从而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建议每天定时起床和入睡,以帮助维持生物钟的规律性。
老年人的深度睡眠时间缩短,总睡眠需求减少,一般为5~7小时。如果白天睡眠过多,会影响夜间的睡眠。应减少日间小睡时间,最好控制在30分钟以内。
2.环境与睡眠习惯调整
睡前保持安静舒适的环境,避免强光和噪音干扰。卧室温度宜控制在18~22摄氏度之间,保持适宜湿度。
睡前避免使用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因为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
养成良好的睡前习惯,例如泡脚、冥想或听轻音乐,有助于放松神经系统。
3.饮食因素的管理
晚餐尽量清淡,不要过饱或喝含咖啡因、酒精的饮品。高盐、高脂肪也可能引起夜间不适,影响睡眠。
可适量摄入富含色氨酸的食物,如牛奶、香蕉、核桃等,有助于促进褪黑素生成。
4.心理健康的关注
老年人容易出现焦虑、孤独等心理问题,这些情绪波动会影响睡眠。可以通过与家人交流、参加社交活动或培养兴趣爱好来分散注意力,缓解心理压力。
必要时寻求心理医生或专业辅导,进行认知行为治疗,识别并纠正对失眠的过度担忧。
5.疾病和药物因素
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或胃食管反流等会影响睡眠,应积极治疗基础病,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某些药物可能有干扰睡眠的副作用,如利尿剂、某些降压药等,可咨询主治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如果失眠严重且长期持续,可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选择非苯二氮䓬类药物或镇静催眠药,但需警惕依赖性。
睡眠的改善需要综合性的调整,需根据个体情况灵活处理,避免盲目追求药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