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文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肿瘤科
1.生理性反应:术后1至3天内出现低度发热(一般不超过38℃),多为机体对手术刺激的自然炎性反应。这种情况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建议密切观察体温变化,适当补充水分,避免剧烈活动。如果体温持续上升或超过38.5℃,需进一步评估。
2.感染风险:术后如体温超过38℃,伴有局部红肿、疼痛、切口渗出液增多,或全身乏力、寒战等症状,应警惕术后感染的可能性。常见感染部位包括手术切口、腹腔或导尿管周围等。此时应尽快进行血常规检查、C反应蛋白测定及相关影像学检查,明确是否存在感染灶,并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3.血栓性疾病:术后患者长期卧床可能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同时可能伴有下肢肿胀或压痛。如疑似血栓,应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评估,并及时启动抗凝治疗。
4.吻合口瘘:如果直肠手术涉及肠道吻合,发热还可能与吻合口瘘有关。体温升高同时伴有腹痛、排气困难、腹胀等症状,可通过腹部CT或造影检查明确诊断。一旦确诊,可能需要引流、抗感染治疗,严重者甚至需二次手术。
5.其他少见原因:如药物热、输血后免疫反应或罕见的术后并发症等,也可能导致发热。需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术后发热的管理原则是早发现、早处理,结合病情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减少术后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