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涛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中医科
1.负压作用:拔罐时,罐内空气被抽出或加热后迅速冷却,造成罐内压力低于外界大气压。这种负压作用使得皮肤和浅层组织被吸入罐内,毛细血管受到牵拉和破坏,导致液体渗出到皮下组织,形成水泡。
2.热量刺激:拔火罐过程中,罐内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这些热量直接传导至皮肤。过高的温度会导致皮肤表层细胞损伤和液化,进而形成水泡。
3.皮肤敏感性不同:个体皮肤敏感性存在差异,一些人皮肤较为敏感或薄弱,更容易受到负压和热量的伤害,从而出现水泡。皮肤状况如湿疹、皮炎等也可能增加水泡发生的概率。
4.拔罐时间过长:如果拔罐时间过长,皮肤长期处于负压和热量的作用下,极易导致水泡的形成。一般建议每次拔罐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以内。
5.使用位置不当:某些身体部位皮肤较薄、血液循环丰富,如背部、腰部和肩部等,拔罐后更容易形成水泡。拔罐时应避免在这些敏感区域长时间操作。
拔罐过程中需注意适度,以减少水泡形成风险。如出现水泡,应保持清洁和干燥,避免摩擦感染。必要时可使用无菌针头刺破水泡放出液体,并进行消毒和覆盖敷料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