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麦花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皮肤科
1.流行病学:全球范围内,银屑病的患病率约为2-3%,其中斑块状银屑病最为常见,占所有银屑病类型的80-90%。多发于20-30岁和50-60岁的成年人,但任何年龄段均可罹患。
2.病理机制:斑块状银屑病的病理机制主要涉及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T细胞(特别是Th1和Th17)被激活后,会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7(IL-17)等,导致角质形成细胞增生和皮肤屏障功能受损。
3.遗传因素:研究显示,银屑病具有显著的家族聚集性。大约30%的患者有家族史。多个基因座如PSORS1、IL12B和IL23R等与银屑病的易感性相关。
4.环境诱因:外界环境因素也能触发或加重银屑病,包括感染(如链球菌感染)、压力、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锂盐)和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
5.临床表现:典型的斑块状银屑病皮损呈对称分布,边界清晰,直径可从数毫米到数厘米不等,表面覆盖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后露出半透明薄膜,继续刮除会出现点状出血现象(Auspitz征)。
6.诊断和治疗:银屑病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必要时可进行皮肤活检。治疗包括局部治疗(如糖皮质激素、维生素D3类似物)、光疗(如窄波UVB)、系统治疗(如甲氨蝶呤、生物制剂)等,具体方案需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程度制定。
斑块状银屑病虽难以根治,但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日常应注意避免诱发因素,保持皮肤清洁和湿润,定期随访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