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宝玉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神经内科
1.遗传因素:研究表明,60%左右的口吃患者具有家族史,这提示基因在口吃中可能扮演重要角色。尽管具体的基因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这种遗传倾向可能使得某些个体更容易出现口吃。
2.神经发育因素:一些研究发现,口吃与大脑中控制语言的区域异常活动有关。这种神经生理学特征可能导致言语流利性的问题,使得纠正口吃变得复杂。
3.心理因素:焦虑、压力和自卑等心理因素会加剧口吃症状。即使经过训练和练习,在面对社交场合或受到压力时,个体仍可能出现口吃。
4.早期干预不足:口吃通常在幼儿时期开始,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的干预,可能会持续到成年,使得矫正变得更加困难。
5.习惯形成:长时间的口吃行为会形成一种习惯性模式,改变这种长期形成的言语习惯需要时间和努力。
口吃的纠正需要综合考虑遗传、神经、心理和社会因素,并通过专业的语言治疗师进行个性化的干预和训练。虽然挑战不少,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坚持,许多人能够显著改善言语流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