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生物制剂的发展
生物制剂是目前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核心方向之一。
抗肿瘤坏死因子药物:如英夫利昔单抗和阿达木单抗,通过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的作用,减少肠道炎症反应。约60%的患者对这类药物有显著效果。
新一代生物制剂:如IL-12/23通路拮抗剂乌司奴单抗和IL-23专一性抑制剂瑞马西尤单抗,这些针对性更强的药物对传统治疗无效的患者表现出积极疗效。
2.小分子靶向药物的应用
新型小分子药物逐渐成为非注射形式治疗的热门选择,其特点是口服方便、作用精准。例如:
托法替布:一种Janus激酶抑制剂,可通过干扰炎症信号传导路径来控制病情。研究表明,托法替布在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的缓解率达到33%-40%。
Filgotinib和Upadacitinib:这些新兴药物展示了良好的耐受性和有效性,对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改善效果正在扩展研究中。
3.微生态疗法的新思路
肠道菌群失衡被认为与炎症性肠病密切相关,调节微生态成为潜在的辅助治疗方式。
粪菌移植:通过移植健康人肠道菌群,有助于恢复患者肠道微生态平衡。一些试验显示,约30%-50%的患者获得了显著临床改善。
益生菌和益生元:特定益生菌制剂已被用于维持轻至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缓解状态,但其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验证。
4.个体化治疗的推进
基于遗传学、微生物学和多组学分析的数据支持,精准医学策略逐渐被应用到临床实践。利用基因检测、炎症标志物以及肠道镜检结果来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了治疗成功率并减少副作用。
5.干细胞治疗的探索
干细胞移植,尤其是间充质干细胞,被认为能够调节免疫系统、促进组织修复。目前,已有研究证实此方法在治疗难治性克罗恩病瘘管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愈合率达到50%以上。
新的研究为炎症性肠病的治疗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不同方法的结合也可能提高长期管理效果。合理选择治疗手段并关注新进展,是改善疾病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