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性瘫痪是怎么回事

2024-12-21
ⓘ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朱明跃副主任医师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康复医学科

病情分析:小儿脑性瘫痪是一种由大脑损伤引起的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通常在出生前、出生时或婴幼儿期早期发生。该病症主要表现为肌肉张力、反射异常和运动协调能力受损。

1.发病原因: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孕期感染、胎儿脑出血、缺氧、早产以及遗传因素等。其中,早产是一个重要风险因素,约占所有病例的35%。

2.症状表现:患者可能会出现肌肉无力或僵硬、运动不协调、姿势异常,以及步态不稳等问题。部分患儿还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视听障碍及语言障碍等。

3.类型分类:根据损伤部位和症状的不同,小儿脑性瘫痪可分为痉挛型、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和混合型,其中痉挛型最为常见,占到70%以上。

4.诊断方法: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格检查,同时辅助以影像学手段,如脑部MRI扫描,以明确脑部损伤的范围和性质。

5.治疗方案:目前尚无治愈方法,但通过物理治疗、职业疗法、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等手段可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物理治疗对于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和提高运动协调能力尤为重要。

小儿脑性瘫痪是一种终生性疾病,其治疗需要专业医疗团队的长期支持和管理。早期干预和持续的康复训练能够显著提高患儿的功能水平和生活自理能力。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