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秀副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神经内科
1.形成机制:
脑血栓:主要由于脑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进而阻塞血管。
脑栓塞:通常由体内其他部位,如心脏或大动脉中的栓子(如血栓、脂肪滴、空气泡)脱落,随血流进入脑血管并造成堵塞。
2.病因:
脑血栓:常见的诱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吸烟等,这些因素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脑栓塞:多与心脏疾病相关,如房颤、心肌梗死、心瓣膜病变等,这些疾病容易形成心内血栓,脱落后引发脑栓塞。
3.临床表现:
脑血栓:症状通常出现缓慢,可能在数小时至数天内逐渐加重。患者常感到局部麻木、无力,甚至出现语言障碍和意识改变。
脑栓塞:症状突然发生,多在几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患者通常表现为急性偏瘫、失语、视觉丧失等症状,严重者可迅速陷入昏迷。
4.诊断和治疗:
脑血栓:通过头颅CT或MRI可以明确诊断,治疗上以抗凝、溶栓及控制危险因素为主。
脑栓塞:同样依赖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治疗手段包括抗凝、溶栓、取栓术等,同时需处理原发病如心脏问题。
预防措施包括管理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戒烟限酒,保持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等。定期体检和及时处理心血管问题也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