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容积性泻药
容积性泻药主要通过吸收肠道内的水分,使粪便体积增大,进而刺激肠道蠕动。
代表药物:车前子壳、甲基纤维素。
特点:起效时间较慢,一般需要12-72小时,适合长期缓解便秘,但需同时饮用足量的水。
2.渗透性泻药
渗透性泻药通过提高肠腔内的渗透压,从而使水分进入肠腔,软化粪便并促进排便。
代表药物:乳果糖、甘露醇、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
特点:效果温和,多数在12-48小时内起效,适用于老年人、慢性便秘患者及术后病人。
3.刺激性泻药
刺激性泻药直接作用于肠壁神经末梢,增强肠蠕动,同时抑制水分吸收,软化粪便。
代表药物:酚酞、比沙可啶、植物蒽醌(如番泻叶、大黄)。
特点:起效快,多数在6-12小时内生效,适用于急性便秘,但不适合长期使用。
4.润滑性泻药
润滑性泻药通过减少肠道对水分的吸收,并在肠壁表面形成保护膜,从而减轻排便阻力。
代表药物:液体石蜡、矿物油。
特点:一般在6-8小时内显效,但可能影响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宜长期服用。
5.促动力药物
此类药物通过激活胃肠道运动功能来增加肠蠕动。
代表药物:莫沙必利、多潘立酮。
特点:主要用于伴有胃肠动力不足引起的便秘。
6.中成药及草本药物
中医配方中的草药也可以辅助润肠通便,如麻仁丸、麦芽糖浆、四磨汤等。这些药物多属滋阴润燥型,适合因肠燥津亏导致的便秘。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种类,避免滥用。同时,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保持足够的水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