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文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肿瘤科
1.慢性胃炎的起点
长期的慢性胃炎,尤其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是肠化生发生的主要诱因之一。据统计,约50%-80%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可发展为不同程度的胃黏膜损伤。
2.萎缩性胃炎的转化
在持续的炎症作用下,胃黏膜逐渐出现腺体减少甚至消失,这一过程称为萎缩性胃炎。研究表明,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约25%-30%会进一步发展为肠化生。
3.肠化生的形成
正常胃黏膜细胞被类似小肠或大肠结构的柱状上皮细胞替代,即形成肠化生。根据细胞类型可分为完全型(类似小肠)和不完全型(类似大肠),其中不完全型与胃癌的关系更为密切。
4.异型增生的发展
部分肠化生患者可能进一步出现异型增生,即细胞形态和排列异常,表现为轻度、中度或重度。重度异型增生被认为是癌前病变,与胃癌的发生高度相关。
5.基因与分子水平的变化
在肠化生及其后期发展过程中,p53基因突变、HER2基因表达异常及微卫星不稳定等分子事件常见。这些基因和信号通路的改变为胃癌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6.胃腺癌的形成
最终,异型增生区的细胞可能突破黏膜肌层,侵入深层组织,形成浸润性胃腺癌。临床数据显示,未经及时干预的重度异型增生转化为胃癌的风险显著增加,年进展率估计为6%-10%。
规律的体检和早期干预手段可有效阻止肠化生向胃癌的演变,同时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高盐、高油腻食物,有助于降低胃黏膜长期刺激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