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文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肿瘤科
1.评估病情:
首先通过影像学检查(如增强CT、MRI或PET-CT)明确癌结节的大小、位置及数目,并判断是否有其他器官或系统受累。
血清肿瘤标志物如CEA和CA19-9可协助鉴别复发情况及评估治疗效果。
必须结合术后病理分期、术后恢复情况和全身状况综合分析病程进展。
2.临床分型与处理:
a)可切除的单发癌结节:
如果癌结节位于局部且病灶小,通过再次手术切除能够实现更好的长期生存效果。
手术后可能需辅助化疗以降低复发风险,例如常用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的方案。
b)不可切除或多发癌结节:
对于多发或位于重要脏器(如肝脏、腹膜等)无法切除的病例,可选择全身化疗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延缓病情进展并改善症状。
应优先考虑含奥沙利铂或伊立替康的联合化疗方案,同时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决定是否联合靶向治疗,如抗VEGF或抗EGFR药物。
c)腹膜播散引起的癌结节:
在合适情况下可以采用细胞减灭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这种技术对部分患者能延长生存期。
若不适合上述方法,则以系统性化疗为主。
3.个体化治疗:
若患者携带特定基因突变(如RAS、BRAF、MSI-H等),应根据分子分型选择相对应的靶向药物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进行精准治疗。
癌结节点燃疼痛或压迫症状时,可通过姑息性放疗或局部消融减轻不适,提高生活质量。
4.监测与随访:
治疗后需密切监测癌症进展,通过定期影像学检查和肿瘤标志物动态变化了解残余病灶情况。
重视营养支持和心理疏导,增强患者整体治疗耐受性和生活质量。
术后出现癌结节需要全面评估并采取综合治疗策略,以尽量控制病情发展并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这一过程中必须结合个体情况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