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文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泌尿外科
1.尿液酸碱度(pH值):尿液的pH值可以影响结石的形成。正常尿液通常呈微酸性,pH值在4.6到8.0之间。如果尿液过于酸性,可能有助于草酸钙和尿酸结石的形成;而尿液过于碱性可能与磷酸钙和磷酸镁铵结石有关。
2.尿钙含量:肾结石中最常见的是钙结石。高尿钙水平可能提示钙结石的风险增加。尿钙排泄通常通过24小时尿液收集来测定,高于300毫克/24小时可能被认为是异常。
3.尿草酸含量:草酸是另一种影响结石形成的重要化合物。尿液中草酸浓度升高可能增加草酸钙结石的风险。通常,成人24小时尿草酸排出量应低于40毫克。
4.尿酸含量:尿酸结石是由尿酸盐沉积引起的。尿液中过多的尿酸可能导致这种类型的结石。理想情况下,24小时尿酸排泄量应在750毫克至800毫克之间。
5.尿枸橼酸含量:枸橼酸是一种天然的抑制剂,可以防止结石形成。低尿枸橼酸水平可能增加结石的形成风险。24小时尿枸橼酸排出量低于320毫克通常被认为是低枸橼酸尿症。
6.其他电解质和化合物:如尿中的钠、磷酸盐或胱氨酸等也可能与结石风险相关。这些成分的异常水平可指向特定类型的结石或代谢紊乱。
解读尿检报告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参数以及病人的临床表现和既往病史。若有疑问或发现异常,建议进一步咨询专业的医疗人士以获得更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