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情绪状态
经常感到悲伤、空虚或无望,并且持续两周以上,可能提示抑郁的存在。
长期出现不合理的担忧、恐惧或紧张,可能与焦虑障碍相关。
情绪频繁波动,从极度兴奋到深度低落,这种现象可能与双相情感障碍有关。
2.思维和认知
出现常常无法集中精神、记忆力减退或无法做出决策的问题,可能是心理健康的警示信号。
如果出现过分的疑心或怀疑他人意图,并伴有明显的社交回避,需注意可能的心理问题。
反复出现消极、自责甚至死亡的想法,这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危险信号。
3.行为改变
感觉对以前感兴趣的活动失去了乐趣,并且不愿与人交流,可能提示社交退缩。
出现疲劳感显著增加、睡眠障碍(如失眠或嗜睡)、饮食习惯显著变化等问题,需要关注是否存在心理压力。
从事高风险行为、冲动消费或易怒,也可能暗示潜在的心理困扰。
4.生理症状
持续性的头痛、胃肠道不适或其他身体不适,在排除生理疾病后,可能与心理因素相关。
出现长期的慢性疲劳感,即使经过充分休息也无法缓解,可能与心理健康有关。
5.社会功能受损
工作或学习效率下降,难以完成日常任务。
社交关系变差,避免与朋友或家人的接触。
在家庭或职场中难以处理正常的矛盾或压力,可能表明心理健康问题。
尽管自测是一个重要的参考环节,但不能完全依赖于主观判断。如果持续出现上述症状并影响到日常生活,应尽早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医学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