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生活方式因素
睡眠不足:成年人一般需要每天睡7-8小时,不足会导致体能下降和精神萎靡。长期熬夜或作息紊乱可能使身体无法得到充分修复。
饮食不规律:饮食缺乏营养,特别是维生素B族、铁、蛋白质的摄入不足,会影响正常代谢,导致体力下降。
缺乏运动:久坐不动会降低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使人容易感到疲倦。
2.生理性原因
贫血:尤其是缺铁性贫血,会因红细胞携氧能力不足而引发全身无力、头晕等表现。
血糖异常:低血糖或高血糖均可能导致能量供应不足,出现乏力和注意力不集中。
内分泌问题:如甲状腺功能减退,会导致新陈代谢减慢,产生疲倦感。
慢性疲劳综合征:长时间无法解释的疲劳,可能与免疫系统或神经系统失调有关。
3.心理因素
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可能造成精神耗竭,进而影响身体状态。
抑郁或焦虑:这些心理障碍常伴有精力不足和持续疲惫的主诉。
4.潜在疾病
感染:慢性病毒感染如EB病毒或其他疾病会造成持续性疲劳。
心血管疾病:如心功能不足,会限制机体供氧,导致活动后乏力。
肝肾功能异常:器官代谢能力下降也可能表现为乏力和倦怠。
如果这种状态持续,建议结合日常作息调整,并及时就医进行血常规、内分泌检查等全面评估,确定潜在问题并针对性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