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容容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妇科
1.激素水平失调
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平衡对月经周期至关重要。当体内雌激素分泌不足或黄体功能异常时,子宫内膜的增厚受限,脱落时出血减少且排出速度减慢,由此导致经血呈深色甚至发黑。压力过大、饮食不规律或睡眠紊乱都可能引发激素波动。
2.宫腔淤积
经血在子宫或阴道内滞留时间过长,也可能导致颜色变深。这通常与宫颈口狭窄、宫腔粘连或子宫收缩乏力有关。尤其是在手术后,如流产刮宫等操作史中,这一因素更加常见。
3.气血不足或寒凝血瘀
中医理论认为,寒邪侵袭或体内气血运行不畅可能导致经血量少、发黑。尤其在寒冷季节,经常接触冷环境或饮用冰冷食品时更容易出现。
4.避孕药或其他药物影响
口服避孕药或含激素药物会抑制卵巢功能,使内膜增殖受到抑制,表现为经量减少及经期缩短。部分人使用药物后也可能观察到月经颜色加深。
5.内分泌或妇科疾病
多囊卵巢综合征、子宫内膜炎或子宫内膜异位症均可能影响内膜状态与经血特性。甲状腺功能异常也会间接导致月经改变。如果伴随经期前后腹痛、不规则出血等,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因。
6.特定生理阶段变化
青春期初期或更年期前夕,由于卵巢功能尚未完全稳定或逐渐衰退,月经改变较为常见,通常表现为量少、颜色变化,以及周期不规律。
需结合具体症状及病史分析,必要时通过B超、激素检测等手段明确原因。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避免寒湿环境。同时建议及时就诊,避免延误潜在病理性问题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