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崇峰主任医师
南京市第一医院 中医针灸科
1.血管损伤:针灸过程中,细针可能意外刺入并损伤了小血管。虽然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损伤会迅速愈合,但某些情况下,血管修复不完全或反复受压可能导致持续出血。
2.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可能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如服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或患有影响凝血的疾病(如血友病、肝脏疾病)。这些情况会延长出血时间。
3.局部组织炎症:针灸部位可能发生轻微的局部炎症反应,这会增加局部血流,从而延长出血时间。炎症还可能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增加,使得即使是轻微的压力也容易造成出血。
4.皮肤薄弱或敏感:部分人群由于皮肤较薄或对针刺更为敏感,导致愈合能力较弱,从而出现长期出血的现象。
5.患者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针刺的反应不同,某些人体质上对创伤恢复较慢,这可能与遗传、年龄或其他生理因素相关。
当在针灸部位发生长时间出血时,应考虑上述因素,并在必要时咨询医疗专业人士以获取适当建议。如果出血不止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需及时就医,以确保没有潜在的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