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胸外科
1.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增强:溶栓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药物(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促进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分解。这一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D-二聚体,导致其水平显著升高。
2.残余血栓继续分解:虽然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溶解部分血栓,但一些较大的血栓或经过时间形成的老旧血栓可能无法完全被溶解。残留的血栓会在溶栓药物作用下继续分解,这也会导致D-二聚体水平上升。
3.持续炎症反应:肺栓塞引起的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在溶栓治疗后仍可能持续存在。炎症细胞释放的蛋白酶可进一步促进纤维蛋白降解,进而提高D-二聚体水平。
4.溶栓药物的半衰期效应:某些溶栓药物在体内有较长的半衰期,药物代谢并非瞬间完成。因此,溶栓后一定时间内,药物的持续作用可能会维持较高的纤维蛋白溶解水平,从而使D-二聚体持续升高。
5.肝功能变化:溶栓过程中使用的大量药物可能影响肝脏的功能,而肝脏是清除D-二聚体的重要器官。肝功能受损可能减慢D-二聚体的清除速度,使其在血液中积累。
D-二聚体升高在溶栓治疗后的患者中是一个普遍现象,并不一定意味着新的血栓形成。医生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来综合判断患者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