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传伟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眼科
1.角膜结构及药物渗透障碍
角膜是由多层结构组成的屏障,包括上皮层、基质层和内皮层。在真菌感染时,真菌通常侵入角膜深部,而大多数抗真菌药物很难穿透完整的角膜屏障进入深层感染区域,使得药物在病灶部位的浓度不足以有效杀灭真菌。
2.早期诊断难度大
真菌性角膜炎的早期临床表现与细菌性角膜炎等其他类型的感染相似,如眼部红肿、疼痛和视力下降等,缺乏特异性症状。准确诊断依赖实验室检查,包括刮片显微镜观察、培养或分子检测,但这些方法耗时较长,可能延误治疗。
3.真菌生长和代谢特点
真菌的生长速度较慢,加之其存在孢子和菌丝两种形态,这些特性使其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例如,真菌孢子的繁殖活跃度较低,因此对抗真菌药物的作用不如活跃繁殖的菌丝敏感。
4.抗真菌药物有限
临床上可用的抗真菌药物种类较少,相较于抗细菌药物更加局限。常用的局部滴眼液如两性霉素B和伊曲康唑等,对某些耐药真菌效果有限。全身用药的疗效也因血-眼屏障的存在而受到限制。
5.免疫反应导致的组织破坏
在真菌感染过程中,机体的免疫系统会尝试清除病原体,但过度的炎症反应可能加重角膜损伤,例如形成溃疡、瘢痕,甚至出现角膜穿孔,这进一步增加了治疗难度。
6.误治或滥用糖皮质激素
部分患者在早期可能接受错误治疗,例如使用糖皮质激素。这类药物会抑制局部免疫反应,促进真菌繁殖,使病情加重并增加治疗复杂性。
彻底治疗真菌性角膜炎需要联合应用局部和全身抗真菌药物,并辅以必要的手术干预,如角膜移植。预防重点应包括避免角膜外伤后接触土壤及植物等含有真菌的污染物,以及及时就医以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