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文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肿瘤科
1.适应症
(1)肿瘤局限于黏膜或浅层黏膜下层,无淋巴结转移迹象。
(2)病灶直径通常在2厘米以下,且无明显溃疡或出血风险。
(3)通过影像学和病理检查排除远处转移情况。
2.手术步骤
(1)术前准备:术前48小时进行肠道清洁,包括服用泻药及禁食以确保手术视野清晰。同时进行常规检查,如心电图、凝血功能检测等。
(2)麻醉与定位:患者采取侧卧位,一般使用静脉镇静剂或轻度麻醉。通过肠镜观察确定病灶位置,记录病灶与解剖标志(如回盲瓣、降结肠)的相对距离。
(3)病灶标记:在病灶周围注射染色剂或生理盐水提高病变轮廓可见性,同时避免误伤正常组织。
(4)切除病灶:采用电圈套器或高频刀,在监测下完整切除病变组织,并送病理检查。切除范围需包括一定量的正常黏膜以保证手术彻底性。
(5)止血与检验:确认切除区域没有活动性出血。如果发现大血管暴露,可通过热钳、电凝或金属夹封闭。随后再次全面检查肠道有无遗漏病变。
3.术后管理
(1)术后6小时内禁食水,以减少胃肠负担;术后24小时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再循序渐进恢复普通饮食。
(2)密切观察腹痛、发热、大便性状变化等异常表现,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出血、穿孔等术后并发症。
(3)根据病理结果决定后续治疗方案。如病灶切缘阳性或发现高危因素,应尽早安排追加手术或辅助化疗。
(4)定期复查肠镜,一般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以监测复发或新病灶出现。
对于乙状结肠癌患者,肠镜切除手术既能达到治疗目的,又能保留结肠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应根据个体病情特点综合评估是否适合实施这种微创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