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璞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血管内科
1.发病机制:交界性心律是由于窦房结功能减弱或传导阻滞,使得房室交界区成为主要起搏点。这一心律多见于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或心房颤动等情况下。
2.心电图表现:在心电图上可以观察到逆行P波,且P波可能出现在QRS波群之前、之中或之后。QRS波群通常宽度正常,但若伴有束支传导阻滞则可能增宽。
3.临床症状:多数情况下,交界性心律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但在某些情况下,如心输出量减少时,可能出现头晕、乏力或低血压等症状。
4.病因:常见原因包括迷走神经张力增高、药物影响(如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电解质失衡及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等。
5.处理方式:对于无症状的交界性心律,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若由于心动过缓导致症状明显,可考虑使用药物如阿托品增加心率,或必要时植入心脏起搏器。
在临床实践中,监测患者心率变化,识别潜在诱因,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干预是管理交界性心律的重要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