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继南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骨科
1.发病机制:
股骨头坏死: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股骨头区域的血流受阻有关,最终导致骨细胞死亡。常见的原因包括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药物、饮酒过度、髋部创伤等。
骨癌:这种患病通常由异常的细胞增殖引起,可以起源于骨本身(原发性骨癌)或从其他部位转移而来(继发性骨癌)。
2.症状表现:
股骨头坏死: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髋关节疼痛,活动时加重,严重时可能导致行走困难。
骨癌:一般表现为持续性骨痛,夜间尤为明显,并可能伴有局部肿胀、触痛,晚期可能侵犯周围组织。
3.诊断手段:
股骨头坏死:通常通过X射线、核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以评估骨骼结构及其内在血流状态。
骨癌:除了影像学检查外,还需通过骨活检确定诊断,以明确肿瘤的类型和性质。
4.治疗方法:
股骨头坏死:治疗以改善股骨头血供、减缓病情进展为目标,包括非手术治疗(如药物、物理治疗)及手术治疗(如髋关节置换)。
骨癌:治疗方案依赖于肿瘤类型、位置和分期,通常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等多种方式。
股骨头坏死和骨癌在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治疗策略上都有显著区别。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