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1.脐疝的主要表现:
多见于肚脐部位出现可以被按压回去的小鼓包,大小通常在几毫米到几厘米之间。
鼓包通常在站立、咳嗽、大笑或用力时明显增大,平躺后可能消失。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轻微不适感或隐痛,但大部分情况下无明显疼痛。
如果疝内容物被卡住(嵌顿疝),可能引起剧烈疼痛,并伴有红肿、触痛等炎症表现,甚至出现肠梗阻症状如恶心、呕吐。
2.其他可能的原因:
脂肪瘤:肚脐附近的皮下组织中可能会形成脂肪瘤,外观上也可能类似鼓包,但质地较为柔软,不会随姿势改变而变化。
腹壁肿物或囊肿:比如皮样囊肿,也可能在肚脐周围表现为肿块,但通常不会像疝一样易复位。
感染性疾病:如脐窦或脐旁炎症,可导致局部肿胀、触痛甚至化脓,但多伴随发热、红肿等炎症特征。
腹内病变:有时腹腔内病变如肿瘤、腹水等,也可能通过脐部凸显,但这类情况较少见。
3.诊断建议:
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体格检查,必要时通过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确认。
嵌顿疝等紧急情况需及时就医处理,否则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
若怀疑为脐疝,应避免过度用力或增加腹压,以免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