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1.病毒来源:狂犬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动物的唾液中。常见的传染源包括狗、猫、蝙蝠、狐狸等。
2.传播途径:
通过被感染动物的咬伤或抓伤。当动物的唾液进入人的皮肤破口时,病毒便可进入人体。
病毒也可以通过受污染的唾液直接接触到眼睛、鼻子或口腔黏膜传播,但这种情况较为罕见。
3.潜伏期:狂犬病的潜伏期通常在1至3个月,但也可能短至几天或长达数年。这一时间长度取决于咬伤的位置、病毒量和个体免疫状况。
4.发病机制:
狂犬病毒首先侵入局部组织和神经末梢,然后沿外周神经向中枢神经系统传播。
一旦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病毒会迅速扩散,并导致脑炎和脊髓炎,从而引起严重的神经症状。
5.临床表现:
前驱期:初期症状类似流感,如发热、头痛、疲倦等。伤口部位可能出现疼痛、麻木等感觉异常。
急性神经期:出现兴奋、恐水、吞咽困难、抽搐等特征性症状。患者对光、声音过敏,情绪激动。
昏迷期:随着病情进展,患者进入昏迷状态,最终因呼吸衰竭或其他并发症死亡。
狂犬病是一种致死率极高的疾病,一旦出现临床症状,死亡几乎不可避免。因此预防措施尤为重要,包括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和暴露后即刻处理伤口。在接触可能携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时应采取必要预防措施,以减少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