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文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泌尿外科
1.形成机制:
牙结石由唾液中的矿物质与牙齿表面的牙菌斑结合后逐渐钙化而成,可依附于牙齿表面或牙龈下方。
尿结石由尿液中的矿物质(如草酸钙、磷酸钙)过饱和析出,形成晶体,进而发展成结石,主要在肾脏、输尿管或膀胱内出现。
2.组成成分:
牙结石的主要成分为钙磷化合物,包括羟磷灰石和刷状磷灰石,与唾液pH值和菌群密切相关。
尿结石根据类型不同,成分包括草酸钙、尿酸、磷酸铵镁或胱氨酸等,与饮食、代谢紊乱和水分摄入等因素有关。
3.影响部位及症状:
牙结石主要影响牙周健康,易导致牙龈炎、牙周炎及牙齿松动等口腔问题。
尿结石则可能引发腰腹部剧烈疼痛、血尿或尿路感染,严重时可导致肾功能损伤。
4.诱因差异:
牙结石的发生与口腔清洁不当、唾液成分变化有直接关系。
尿结石受遗传、代谢性疾病、高蛋白饮食以及水分摄入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
虽然二者在矿物质沉积的表现上有一定相似性,但由于其形成环境、诱因及机制完全不同,目前没有证据表明牙结石与尿结石之间存在直接关联。如发现上述任何一种情况,应及时就医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