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敏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外科
1.症状区分:
乙状直肠结肠炎通常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和里急后重(即有排便感但排便量少),这些症状常与炎症活动相关。患者可能经历间歇性发作,症状随着炎症控制而缓解。
肿瘤往往表现为持续性腹部不适、便血、体重减轻和贫血等。症状逐渐加重,并且在早期阶段可能较轻微、不易察觉。
2.诊断方法:
乙状直肠结肠炎的诊断通常依赖于内镜检查,如结肠镜,通过观察肠道内壁的炎症、溃疡和活检病理学评估来确诊。粪便隐血试验和炎症标记物(如C反应蛋白)的检测也有助于判断炎症程度。
对于肿瘤,结肠镜检查同样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可直接观察到肿物并进行活检以获得组织病理学诊断。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也用于评估肿瘤的大小、位置及是否有转移。
3.治疗策略:
乙状直肠结肠炎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免疫调节剂和生物制剂,目的是控制炎症和维持缓解期。在严重情况下,可能需要外科干预。
肿瘤的治疗则取决于其类型和分期,通常包括手术切除、化疗、放疗以及针对性的靶向治疗。如早期发现,手术可能是唯一必要的治疗手段。
乙状直肠结肠炎和肿瘤通过症状、诊断技术及治疗方式可以有效区分。对于出现消化道异常症状的个体,应及时就医以明确诊断和接受适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