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文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肿瘤科
1.胃糜烂是指胃黏膜表层受到刺激或损伤后形成的浅表性病变,通常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酗酒、不健康饮食习惯等因素引起。这种病变本身属于良性病理,不直接导致癌变。
2.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据研究显示,70%以上的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如果胃糜烂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并未进行根除治疗,长期炎症刺激可能引发胃黏膜组织发生不典型增生或肠化生,而这些变化是胃癌前病变。
3.其他高危因素包括长期吸烟、饮酒、高盐饮食以及家族胃癌史。当胃糜烂患者同时具备这些危险因素时,其胃癌发生风险可能进一步增加。
4.胃糜烂可能提示胃部环境处于不稳定状态。虽然其黏膜损伤程度较浅,但若反复发作或合并胃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等病理表现,则需密切监测。部分研究表明,重度胃炎或萎缩性胃炎患者中,胃癌的年发病率约为0.5%-1%。
5.定期胃镜检查对明确胃部病变范围及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存在胃糜烂的患者,尤其是年龄超过40岁或伴有持续不适症状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定期随访。如果发现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可能需要活检以排除癌变可能。
积极治疗基础病因、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健康饮食结构以及避免胃部过度刺激,可以显著降低胃糜烂可能带来的进一步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