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生活方式相关因素
睡眠不足:成年人通常需要7-8小时睡眠,如果长期睡眠质量差或时间不足,会导致慢性疲劳。
营养不良:缺乏必要的能量物质,如蛋白质、铁、维生素B12等,可影响身体供能,导致疲惫感。
久坐或缺乏运动:长期静坐会降低肌肉力量,导致体力下降和疲倦。
2.心理因素
压力与焦虑: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或存在焦虑情绪时,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通路导致感觉精力枯竭。
抑郁症:抑郁可表现为持续的精力下降、兴趣缺乏和困倦感。
3.感染相关原因
病毒或细菌感染:如普通感冒、流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可能伴随疲劳和全身乏力。
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慢性丙型肝炎等疾病,也可以产生长期疲乏症状。
4.代谢或内分泌紊乱
甲状腺功能异常:无论是甲状腺功能减退还是亢进,均可出现乏力症状。
糖尿病:血糖异常调节可能导致能量供应减少,表现为乏力和无力。
肾上腺功能减退:慢性皮质醇不足也可能造成类似表现。
5.贫血
贫血会导致组织缺氧,从而使人感到乏力。最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但也包括巨幼细胞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等。
6.心脏或肺部疾病
心衰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可导致供氧能力下降,使肌肉活动受限并产生疲劳感。
7.药物或毒物影响
一些药物(如镇静剂)、酒精、咖啡因过量戒断等,都可能引起类似症状。
如果全身无力和疲劳持续存在,建议尽早就医,通过合理的问诊和体格检查,结合血液学、影像学等辅助检查明确具体病因,避免延误治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