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优化睡眠环境
保持卧室黑暗安静,避免光线和噪音干扰。研究表明,黑暗的环境有助于大脑分泌褪黑激素,从而促进深度睡眠。
控制室温在18-22℃之间,这是人体入睡的最佳温度范围。
选择舒适合适的床垫和枕头,以减少不必要的身体压力。
2.规律作息时间
每天尽量在固定的时间上床和起床,即使在周末也保持一致。这有助于建立稳定的生物钟。
避免午睡过长,建议控制在20-30分钟以内,否则可能影响夜间深度睡眠。
3.饮食与睡眠的关系
睡前2小时避免进食,尤其是高脂肪、高糖或刺激性食物,它们会增加胃肠负担并导致睡眠浅表化。
少量摄入有助于放松的食物,例如含有色氨酸的牛奶、香蕉,但避免咖啡、茶及酒精类饮品。酒精虽然可能促进入睡,但会削减深度睡眠阶段。
4.科学运动
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能够改善睡眠质量,但应避免睡前2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以免交感神经兴奋妨碍入睡。
拉伸运动或瑜伽可以帮助放松肌肉与情绪,为更快进入深度睡眠提供条件。
5.管理压力与情绪
长期压力可能导致失眠或深度睡眠比例下降。通过冥想、呼吸训练等方法降低精神压力可有效改善睡眠状态。
可以尝试记录日常心情,识别和规避可能干扰情绪的因素,以减少负面情绪对睡眠的影响。
6.电子设备的使用
睡前1小时应避免使用手机、电脑等蓝光设备。蓝光会抑制褪黑激素分泌,从而延迟入睡过程。
如果必要,可以开启设备的护眼模式或佩戴防蓝光眼镜。
7.关注健康问题
如果存在打鼾、频繁醒来、白天嗜睡等情况,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疾病,应及时就医。
一些慢性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胃食管反流,也可能干扰深度睡眠,需要根据具体病情采取治疗措施。
良好的睡眠离不开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