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药物治疗
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基础。通常使用的药物包括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主要通过减少多巴胺活性来缓解症状,但可能导致锥体外系反应等副作用。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具有更好的疗效,尤其对情感症状和认知功能有益,同时副作用较少,如奥氮平、喹硫平等。
药物需个体化调整剂量,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一般需要连续服用数年甚至终身。
2.心理干预
心理治疗是药物治疗的重要补充措施,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心理治疗以及家庭干预等。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不合理的思维模式,增强应对能力。
家庭干预能改善家庭成员的理解与支持,减少患者复发风险。
社会技能训练则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和社交能力。
3.早期发现与干预
精神分裂症通常会经历“前驱期”,表现为轻度但持续的社交退缩、异常思维或情绪波动。越早干预,效果越好。研究表明,在疾病早期进行治疗的患者比延迟治疗者复发率降低约50%。
4.饮食与生活习惯
营养均衡、规律作息和适当运动对于辅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一些研究表明,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类)可能对部分患者的脑功能有一定益处。同时,应戒烟戒酒,避免刺激性物质。
5.长期管理与随访
即便症状控制良好,也需定期复查和评估,以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数据显示,坚持治疗的患者复发率较低,而擅自停药后约70%-80%的患者会在一年内复发。
综合治疗是精神分裂症早期干预的核心。在专家指导下坚持治疗和管理,许多患者能够实现临床稳定并过上相对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