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生理机制
抑郁症会导致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发生紊乱,从而影响胃肠道功能。研究表明,约40%-90%的抑郁症患者同时存在胃肠不适,如恶心、腹胀等。部分抗抑郁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在疗效初期也可能引起恶心。
2.心理因素
抑郁症通常伴随焦虑或应激反应,这些心理因素通过“脑-肠轴”作用于消化系统,进一步加剧胃部不适。长期下去,可能形成对进食的条件反射性排斥感,导致恶心加重。
3.饮食策略
采取适当的饮食调整可以缓解症状:
分餐模式:少量多餐,一次食用过多可能刺激胃部。
饮食选择:以温和易消化食物为主,如粥类、面条,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进餐时间:保持规律,避免空腹过久或暴饮暴食。
4.其他方法
深呼吸练习:进食前可尝试深呼吸,放松全身,减少由焦虑引起的恶心感。
使用促进胃动力药物:如多潘立酮,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调整抗抑郁药物:若症状与用药时间一致,应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评估是否需要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
5.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对于缓解进食相关恶心有重要帮助。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重新建立健康的饮食态度,并减轻因抑郁症带来的消极思维模式。
6.体检排查
若症状持续或加重,需排除其他可能的器质性病因,如胃溃疡、胃炎等,可通过胃镜检查或胃肠超声进一步明确。
认真遵循医嘱并合理调整生活方式才能逐步改善症状。如发现恶心感明显加重或者伴随其他严重症状,应尽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