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崇峰主任医师
南京市第一医院 中医针灸科
1.穴位位置:临泣穴位于足背第四趾骨与第五趾骨之间凹陷处,属于胆经。在进行针刺治疗时,若角度或深度不准确,可能造成局部组织的轻微损伤或刺激,从而导致拔针后出现弯曲现象。
2.针刺技术:针刺时力度控制不当或者操作不够稳妥,可能对皮下组织产生过度的机械性刺激。这种情况下,组织反应可能表现为局部肌肉紧张或结缔组织变形。
3.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针刺的反应存在差异,有些人在针刺后可能会出现短暂的肌肉或软组织反应,包括穴位附近的细微形态变化。
4.针具质量:使用低品质或者磨损的针具可能导致在退出过程中对周围组织产生不必要的拉扯力,从而影响拔针后的正常恢复状态。
5.复位和休息:在拔针后若未给予足够的时间让身体自我调节或者没有正确进行局部的放松措施,也可能促使这种现象出现。
只要稍加注意上述因素并选择专业的针刺治疗,通常能够避免或减少这种情况发生。穴位拔针后的状态一般会自行恢复,无需过度担心。